|
道教與古代造像藝術(shù)道教造像大約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有的。這一時期的道教造像在技術(shù)上和風格上均受到佛教造像的影響,還有些是佛、道教的像造在一起。在表現(xiàn)形式上,道教造像也采用圓拱龕、蓮花座,身后還有舟形背光和頭光等。現(xiàn)存最早的道教造像可能是陜西省耀縣藥王山所藏的北魏始光元年(424)的魏文朗造像碑。該碑四面有龕,正面為龍首圓拱龕,上端有瑞禽和二飛天;龕中并坐一道像、一佛像。道像頭戴道冠,身著雙襟大領(lǐng)、寬袖道袍,結(jié)跏趺坐。碑的背面還有一尊佛像。碑的左右兩尾形龕,左龕為道像,右龕為佛像。碑的下端鐫刻有香爐、供養(yǎng)人和銘文。此外尚有陜西鹿縣石泓寺石窟北魏永平二年(509)所造三尊式道像;南朝齊隆昌元年(494)女官王阿善造像碑道像;北周保定元年(561)馬洛子道教造像等20余尊。這一時期的道教造像人物均著寬大道袍,面貌為秀骨清像;用深直平梯式衣紋,勻稱細密而凸起的雕造手法。 魏晉南北朝晚期至隋時的造像剖面呈半圓形凸起,衣紋較疏稀,人物也較豐滿了,如隋開皇十五年(595)任承宗造的元始天尊像,身著道裝,右手執(zhí)符,頭戴道冠,兩旁有二真人,已和早期造像有很大變化。 李唐王朝崇奉道教,奉老子為玄元皇帝,在各地建道教宮觀,道教造像也得到很大發(fā)展。唐代的道教造像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。這一時期的造像,人物形象豐滿圓潤,多用流暢的圓線條,衣紋線條伸曲自如。現(xiàn)存唐代道教造像較多,主要有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太上老君漢白玉石刻像、山西常陽天尊像、山西芮城天尊像、四川青城山天師洞三皇像、四川綿陽玉女泉道教摩崖造像等。 四川省青城山天師洞的三皇石刻像,造于唐開元十一年(723)。軒轅皇帝像,高一米,著朝服,戴冠,一手扶膝,一手握腰帶,坐于石座上,其神態(tài)端莊,衣紋流暢。伏羲像高一米,頭上有肉髻,卷曲長發(fā)披肩,著樹葉連成的帔肩和圍裙,手抱八卦太極圖,象征伏羲制《易》。神農(nóng)像高一米,頭上有二肉髻,須發(fā)均為卷曲,著樹葉制成的帔肩、圍裙、手持草藥、雙唇半開,神態(tài)自然,好像正在品嘗百草。三像形態(tài)各異,生動地反映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職能。 宋代也是道教興盛時期,封建帝王對道教的崇尚,促進了道教造像藝術(shù)的發(fā)展,并使之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風格,已完全擺脫了佛教造像的影響。這時的造像很注重神像的“神性”。突出表現(xiàn)他們超自然的“特異”。同時,造像師傅們又按照自己的審美觀來塑造他們心中所崇拜的形象,所以這一時期的神像除了神圣性外,也帶有很濃厚的塵世色彩,更富有生活氣息,令人感到平易、親切。在雕造風格上,人物形象清秀俊美,衣紋疏朗自然,只是少了點唐代造像所有的氣勢和浪漫色彩。 現(xiàn)存宋代道教造像比較著名的主要有:福建泉州清涼山老君巨型石像、四川大足石篆山造像和南山造像,四川江油市竇圌山造像,山西晉祠圣母祠侍女像和晉城二仙觀造像、玉皇廟侍女像,江蘇蘇州玄妙觀三清像等。 福建泉州北郊清源山老君巨型石像,高5.1米,厚7.2米,寬7.3米,系整塊天然巖石雕琢而成。老君盤膝而坐,左手撫膝,右手憑幾,面容慈祥安樂,衣褶分明,刀法粗獷夸張卻又不失精細。是道教造像中難得之佳作。 山西太原市晉祠圣母殿侍女像為宋塑名作。圣母殿有塑像45尊其中圣母邑券像和龕后二尊小像為后人補塑,其余42尊為宋代原塑。這些侍女由于地位、年齡和司職不同,所以形象和性格特征也各不相同。她們中間有手執(zhí)拂塵、笤帚、洗衣棒槌者,也有端脂粉、拿面巾者,有捧印璽、如意者,還有演員和女扮男裝的女官等。她們面貌清秀而又圓潤,形體豐滿而又苗條,神態(tài)自然,比例適度,衣紋簡潔,塑工高超,堪稱我國宋代造像之代表作。 金元時代全真道興起,北方全真道宮觀在耠,隨之也出現(xiàn)了許多精美的造像佳作,還涌現(xiàn)出如劉元、阿尼哥、王某、曹漢臣等一大批優(yōu)秀的雕塑藝術(shù)家。據(jù)說劉元塑的三清像“儀容肅穆,道氣深沈”。而他塑的三元帝君像則是“上元執(zhí)簿側(cè)首而問,若有所疑,一吏跪而答,甚戰(zhàn)栗栗,一堂之中,皆若悚聽,真稱絕藝”?梢娖鋾r雕塑技術(shù)之純熟,F(xiàn)存元代道教造像遺跡較多,如有山西太原龍山石窟造像,山西洪洞水神廟塑像,山西晉城玉皇廟塑像,山西高平圣姑塑像等。 龍山石窟在太原市西南約40里處的龍山上,為元初道士宋德芳所建。石窟共有八龕,為虛皇龕、三清龕、臥如龕、玄真龕、三天法師龕、七真龕和辯道兩龕。其中七龕為石刻像,一龕為泥塑像,八龕共有造像60余尊。除二龕外,都是無代作品,雕造工藝樸實,衣著莊重。龕頂?shù)裼旋堷P及花卉圖案,壁上刻有元代題記,為我國少有的純道教造像石窟。 山西晉城玉皇廟,始建于宋熙寧九年(1076),以后歷代重修與擴建,占地4000余平方米。廟內(nèi)現(xiàn)存宋金元明等時代道像造像300余軀。廟西廡內(nèi)的二十八宿像,是我國現(xiàn)存元代道教造像中稀有之珍品。這些像平均高1.5米,為重彩泥塑,其中五軀殘損,23軀完好。這二十八位星神被塑成二十八位性別、年齡、性格、身份、風度不同的人物形象。塑像師采用寫實與寫意,想象與象征相結(jié)合的藝術(shù)手法,突出了人物內(nèi)在心靈的刻畫,把二十八位天界神仙具體化為不同個性的人物,取得了神形兼?zhèn)涞乃囆g(shù)成就。二十八宿中女像溫柔嫻靜,男像表情奔放,咸猛、灑脫。另外,侍女像、十二元辰像、十三曜星君像及三官、四圣等像,均為宋金元明道教造像之精品。這些塑像比例適度,性格刻畫入微,可謂匠心獨運,令人驚嘆。玉皇廟元塑繼承了我國傳統(tǒng)的注重神韻氣勢和神采奕奕的風格,把唐宋以來的彩塑工藝推向一個新的高度,對于研究我國古代造型藝術(shù)、民俗、服飾,以及宋元道教之發(fā)展都有重要的歷史價值。 明清以后,市民文學藝術(shù)得到很大發(fā)展,尤其是小說《封神演義》的流傳,使道教造像更加趨向世俗化。明代道教造像是唐宋兩代道教造像的繼承和延續(xù),但是在形象上更重視寫實和注意細節(jié)的刻畫。這時期大量塑造的城隍、關(guān)帝、藥王、八仙、真武等神像,頗富有世俗生活氣息。但就其造像風格來講,則從以前的概括、生動、堅實、氣勢宏偉而變得松弛和纖細,雕造技術(shù)雖日趨精巧,卻是工麗有余而所魄不足,甚至有些造像顯得繁瑣、入俗。另外明代道教日趨深入民間,民間小廟造像很多,但少有精品,多數(shù)粗糙。 現(xiàn)存明清道教造像很多,幾乎各地都有,其中也不乏有些佳作。湖北武當山金殿內(nèi)的玄武鎏金銅像,鑄造于明永樂年間,重約2萬斤,面貌豐潤,披發(fā)跣足,衣褶瀟灑,神態(tài)飄逸;兩旁的金童、玉女像,神態(tài)恭謹、嫻雅俊逸;而擎旗、掌劍的水、火二將,勇猛威武。遇真宮的三豐祖師鑄銅像,身著布衲、草履,面帶微笑坐于椅上,極富生活氣息,堪稱明代鑄銅造像之精品。 現(xiàn)存清代道教造像各地都有,以泥塑像和木雕像為主。清代造像風格基本承襲明代,只是更加世俗化些。制作技術(shù)上追求纖巧細致和形象真實,衣紋處理深受線描影響。比較優(yōu)秀的作品主要是山西運城解州關(guān)帝廟的關(guān)帝像和山西運城常平村關(guān)帝祠塑像,四川成都武侯祠造像,北京白云觀的四御像等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