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五岳大帝五岳大帝指東岳泰山大帝、南岳衡山大帝、西岳華山大帝、北岳恒山大帝、中岳嵩山大帝。其信仰源于中國古代的山川崇拜,古人認(rèn)為山情水秀,云纏霉繞,地大物博,高峻雄偉,神秘莫測(cè),令人敬佩又令人恐懼。于是人們祀之為神,頂禮膜拜。如《禮記·祭法》:“山林川谷丘陵,能出云,為風(fēng)雨,見怪物,皆曰神!薄豆騻鳌べ夜荒辍贰吧酱ㄓ心軡(rùn)于百里者,天子秩而祭之!比粚(duì)五岳的祭祀,殷周以來便有之,《周禮·春宮·大宗伯》“以血祭社稷、五祀、五岳,以貍沈祭山林川澤。”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,五岳視三公,四瀆視諸侯。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。”從漢代開始,對(duì)五岳的祭祀開始形成制度,據(jù)《漢書·郊祀志下》稱,漢宣帝神爵(前61—前57年)元年(前61年),自是五岳、四瀆皆有常禮。然五岳在人們心目中真正形成觀念卻在漢武帝前后,那時(shí)人們認(rèn)為五岳有通天地、興風(fēng)雨、主萬物生長(zhǎng)的功能,從此廟祀五岳的制度歷代沿襲,形成祀典!吨匦蘧晻伞肪砣抖Y含文嘉》天子祭天地宗廟六宗五岳,得其宜,則五谷豐,雷雨時(shí)至,四夷貢物!讹L(fēng)惜通義·山澤》稱東岳泰山尊日岱宗,岱者,長(zhǎng)也,萬物之始,陰陽交代,云融石而出,膚寸而合,不崇朝而遍雨天下,其唯泰山乎!故為五岳之長(zhǎng)。王者受命易姓,改制應(yīng)天,功成封禪,以告天地!纷趶R在博縣西北三十里,山虞長(zhǎng)守之。十月日合凍,臘月日涸凍,正月日解凍,皆太守自侍祠,若有穢疾,代行事。南岳衡山“一名霍山,霍者,萬物盛長(zhǎng),垂枝布葉,霍然而大。廟在廬江,滿縣”。西岳華山“華者,華也,萬物滋熟變?nèi)A于西方也!瓘R在弘衣華陰縣” 。北岳恒山恒者,常也,萬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。廟在中山上曲陽縣。中岳嵩山名日嵩,嵩者,高也,廟在穎川陽城縣。以后隨著神仙信仰的發(fā)展和深入,五岳不斷被神化,道教創(chuàng)立后,將五岳視為洞天福地,如東岳名為蓬玄太空洞天,南岳名為朱陵太虛洞天,西岳名為太極總仙洞天,北岳名為太乙總玄洞天,中岳名為上圣司真洞天,并稱每山都有神仙居住。后來人們又將五岳與五行、五方、五色、五帝相配,形成了一個(gè)完整的信仰體系。這種觀念認(rèn)為東方屬木,其色青,南方屬火,其色赤,西方屬金,其色白,北方屬水,其色黑,中央屬土,其色黃。晉葛洪《枕中書》則以太昊氏為青帝,治岱宗山,祝融氏為赤帝,治衡霍山,金天氏為白帝,治華陰山,顓頊?zhǔn)蠟楹诘,治太恒山,軒轅氏為黃帝,治嵩高山。 五岳之神在唐代被封為王,唐武后垂拱(685-689年)四年(688年)封中岳為中天王。唐玄宗先天中(712-713年)封西岳為金天王。開元(713-742年)十三年(725年)封東岳為天齊王。天寶(742-756年)五年(746年)封南岳為司天王,北岳為安天王。及至宋代,在加封王的基礎(chǔ)上又封為帝,宋大中祥符(1008-1017年)元年(1008年)十月十五日詔泰山天齊王,加號(hào)仁圣天齊王,四年(1011年)二月廿一加號(hào)西岳為順圣金天王,廿六日詔加中天王為崇圣中天王,五月加中岳曰中天崇圣帝,西岳日金天順圣帝,北岳曰安天元圣帝。又加封五岳后號(hào):東曰淑明后,南曰景明后,西曰肅明后,北曰靖明后,中曰正明后。自此五岳之神有了帝號(hào),但還不夠全面,元至元(1264-1295年)二十八年(1291年)春二月,元世祖加封東岳為天齊大生仁圣帝,南岳為司天大化昭圣帝,西岳為金天大利順圣帝,北岳為安王大貞玄圣帝,中岳為中天大寧崇圣帝。然明太祖洪武(1368-1399年)年問不顧前代帝王定制,詔改神號(hào),稱五岳為:東岳泰山之神,南岳衡山之神,中岳嵩山之神,西岳華山之神,北岳恒山之神。但五岳大帝的信仰已深入民間,所以民間仍稱五岳之神為五岳大帝。 東岳泰山居五岳之首,《月令廣義·圖說·五岳真形圖》說:泰山乃天帝之孫,群靈之府,為五岳祖,主掌人間生死貴賤修短。 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亦說:泰山者,乃群山之祖,五岳之宗,天帝之孫,神靈之府也?梢娗貪h以前,古人認(rèn)為泰山峻極于天,是人神相通的地方,所以帝王登極,都必須到泰山封禪祭告天帝以保佑政權(quán)昌隆長(zhǎng)久,尊泰山之神為東岳大帝。 對(duì)于東岳大帝的來歷,有多種說法,如漢代《重修緯書集成·龍魚河圖》曰:東方泰山神,姓?qǐng)A名常龍。晉張華《博物志》稱泰山神有女,嫁為西海之婦!段簳ざ纬懈鶄鳌穭t稱泰山神之子與段暉同學(xué)。道教創(chuàng)立后,亦十分尊崇泰山神,并對(duì)其神歷作了詳細(xì)的概括。如東方朔《神異經(jīng)》稱:盤古終世之時(shí),其子名赫天氏。時(shí)有三皇代出,赫天氏乃入居一山,于此時(shí)代代相傳,故其山后即名岱宗泰山。赫天氏有子胥勃氏,胥勃氏子玄英氏生二子,長(zhǎng)名金輪王,次子少海氏。少海氏妻彌輪仙女。彌輪仙女夜夢(mèng)吞二日入腹,覺而有娠。生二子,長(zhǎng)曰金蟬氏,后稱東畢帝君,次子金虹氏,后稱東岳帝君。 又《三教搜神大全·東岳傳》稱,東岳帝君金虹氏曾有功在長(zhǎng)白山中,至伏羲氏時(shí)封為太歲,掌天仙六籍。遂以歲為姓,以崇為名,被尊為太華真人。其太歲者,乃五代之前無上天尊所都之地。可見東岳大帝當(dāng)時(shí)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。 然而民間祭祀泰山神,認(rèn)為泰山是人死后靈魂的歸宿地,泰山神則是陰間鬼魂的最高主宰。漢代《孝經(jīng)援神契》曰:太山天帝孫,主召人魂。《后漢書·烏桓?jìng)鳌菲湎е^人死,則神游赤山,如中國人死者魂歸岱山!斗郊紓鳌芬嘣唬涸S峻自云,嘗篤病,三年不愈,乃謁泰山請(qǐng)命!度龂尽す茌`傳》但恐至泰山治鬼,不得治生人。劉楨《贈(zèng)五官中郎將》詩云:?钟纬鲎,不復(fù)見故人。應(yīng)璩百亦有一詩云:年命在桑榆,東岳與我期。又《古樂府》詩云:齊度游四方,各系泰山。人間樂未央,忽然歸東岳!度趟焉翊笕氛f得更為明白,稱漢明帝時(shí),封泰山神為泰山元帥,掌人間居民貴賤高下之分,祿科長(zhǎng)短之事,十八地獄六案簿籍,七十五司生死之期。故《岱史》引道經(jīng)曰:五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,各有攸屬。岱乃天帝之孫,群靈之府,主世界人民、官職、生死、貴賤等事。又《風(fēng)惜通義·正失》稱:惜說岱宗上有金篋玉策,能知人壽命修短!段逶烙洝穭t稱:東岳泰山神天齊王,領(lǐng)仙官仙女九萬人。上述泰山神治鬼的說法,出現(xiàn)的時(shí)間不一。據(jù)《日知錄》卷三十稱:考泰山之故,仙論起于周末,鬼論起于漢末。《左氏》、《國語》未有封禪之文,是三代以上無仙論也。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未有考鬼之說,是漢以上無鬼論也。《博物志》所云泰山一日天孫,知生命之長(zhǎng)短者,其見于史者,則《后漢書》許峻自云嘗篤病,三年不愈,乃謁泰山請(qǐng)命!稙趸?jìng)鳌匪勒呱耢`歸赤山,赤山在遼東西北數(shù)千里,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泰山也。 然則鬼論之興其在東京之世乎?這種論述是有一定事實(shí)依據(jù)的。然這種只論鬼職不論神職,或只論神職不論鬼職的觀點(diǎn),似乎不能統(tǒng)一,于是《茶室香叢鈔》引《封禪書》的內(nèi)窖,將神泰山神的神職與鬼職統(tǒng)一在一起,文稱:泰山有天主地主之祠,其義即緣封禪而起。王者于此報(bào)天,故有天主祠,王者于此報(bào)地,故有地主祠。死者魂歸泰山,即歸于地主耳。從此泰山神有了雙重的神職。 道教在尊奉泰山神的同時(shí),亦吸收了這種信仰。如《洞玄靈寶五岳古本真形圖》日:東岳泰山君,領(lǐng)群神五千九百人,主治死生,百鬼之主帥也,血食廟祀宗伯也。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,皆歸泰山受罪考焉。 泰山君服青袍,戴蒼碧七稱之冠,佩通陽太明之印,乘青龍,從群官來迎子。在泰山神被晉升為帝后,道教亦賦予其更高的神力,《元始天尊說東岳化身濟(jì)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經(jīng)》稱東岳大生天齊仁元圣帝:氣應(yīng)青陽,位尊震位,獨(dú)居中界,統(tǒng)攝萬靈。掌人間善惡之權(quán),司陰府是非之目,案判七十二曹,刑分三十六岳,懲奸罰惡,靈死注生,化形四岳四天圣帝,撫育六合萬物群生。從而使東岳泰山神從掌管陰魂的陰王—躍而為掌人間善惡 注生錄死的大帝。 在中國歷史上,從秦始皇到清乾隆皇帝,歷代均曾到泰山進(jìn)行過封禪祭祀括動(dòng)。所謂封禪,據(jù)《史記正義》云: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,報(bào)天之功,故日封,泰山下小山上除地,報(bào)地之功,故日禪。神道屬天,王者即封泰山以報(bào)天,則泰山有神道矣。鬼道屬地,王者既禪泰山下小山,如云云、亭亭、梁父、蒿里諸山以報(bào)地,則云云、亭亭、梁父、蒿里諸山有鬼道矣。簡(jiǎn)單地說就是在接近天的泰山極頂聚土筑圓壇祭天帝,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于天,同時(shí)到泰山前的社首、梁父、云云、亭亭等小山上積土筑方壇祭后土皇地祗,增大地之厚以報(bào)福廣恩厚之情。即表:天以高為尊,地以厚為德 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之意。在中國封建社會(huì)中,帝王登封泰山,是天下太平國家興旺的標(biāo)志!夺肥贰v代儒臣封禪論》日:封禪者,王者開務(wù)之大禮也。因此,封禪被帝王視為國家曠世盛典。秦始皇統(tǒng)—六國后,于公元前219年就曾親自率領(lǐng)群臣祭泰山、梁父,行封禪禮。秉始皇逝世后,秉二世胡亥于公元前209年仿效其父再封泰山,據(jù)《史記·封禪書》記載,秦二世東巡歷泰山禮祠之,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,以彰始皇之功德。公元前110年,漢武帝先祭華山、嵩山,又東巡,夏四月封泰山。此后漢武帝又多次封禪泰山,對(duì)后世帝王產(chǎn)生了很大的影響。東漢光武帝、章帝、安帝均曾柴告岱宗。隋文帝雖沒有封禪泰山,但東巡時(shí)曾因祭泰山。唐朝時(shí)雖只有高宗和玄宗二位帝王封禪泰山,但封泰山神為王的帝王卻不少,如武后垂拱(685-689年)二年(686年)七月初一封東岳為神岳中天王,萬歲通天(696-697年)元年(696年)四月初一又尊封為天齊君,唐開元(713-742年)十三年(725年)加封為天齊王。然對(duì)泰山封禪超歷史規(guī)漠還是宋真宗,宋真宗大中祥符(1008-1017年)元年(1008年)十月十五日,稱天書降于泰山,對(duì)泰山進(jìn)行封禪,時(shí)迎接天書的儀仗就有1600多人,儀式中詔封泰山神為東岳天齊仁圣王。祥符四年(1011年)又加封為東岳天齊仁圣帝。從宋真宗后,金元明清幾代雖然沒有對(duì)泰山進(jìn)行封禪,但都相繼給泰山神較高的封號(hào)以榮神之威勢(shì)。 東岳雖然只是泰山之神,但自于歷代帝王的推崇,全國各地禮敬東岳亦蔚然成風(fēng)。全國各地建有許多東岳廟,如山東泰山腳下豪安市的岱廟,北京朝陽門外的東岳廟等。相傳日歷三月廿八日為東岳大帝的誕辰,各地廟觀都要舉行盛大慶典,祝禱括動(dòng)十分隆重,香火異常旺盛,幾乎遍及全國各地。如明日汝成《熙朝樂事》載:三月二十八日,俗傳為東岳齊天圣帝生辰,杭州行宮凡五處,而在吳山上者最盛。士女答賽拈香,或奠獻(xiàn)花果,或誦經(jīng)上壽,或枷鎖伏罪。鐘鼓法音,嘈振竟日。足見東岳大帝在民間的香火之盛。 東岳還有炳靈公的傳說,據(jù)《古今圖書集成·神異典》卷二二引《玉堂鬧話》稱炳靈公為東岳大帝的三兒子,唐以前為惡人形象,騎從華麗,儼若侯王,魯人畏敬,過于天齊!杜f五代史·唐書·明宗紀(jì)》載:后唐長(zhǎng)興(930-934年)中,明宗皇帝不豫,泰山僧進(jìn)藥,小康,應(yīng)僧之請(qǐng),封泰山郎為威雄將軍。《事物紀(jì)原》卷七則稱宋大中祥符七年(1014年)十月十五詔封為炳靈公!惰T鼎余聞》卷一曰:道書云五月十二日為炳靈公誕辰。并案曰:后來吳地有以炳靈公為火神祖者。現(xiàn)在四川大足舒成巖有宋代的道教造像數(shù)龕,其中就供奉有東岳大帝,淑明皇后和炳靈太子的神像,鐫刻十分精美。 南岳衡山為五岳之一,《史記·封禪書》稱漢武帝元封(前110—104年)五年(前106年)登禮潛之天柱山,號(hào)日南岳。這個(gè)南岳并不是今天湖南南岳衡山,而是指今天的安徽霍山,當(dāng)時(shí)也稱潛山、衡山,在唐以前被列入五岳。唐以后改安徽南岳霍山為湖南南岳衡山,據(jù)《古今圖書集成·神異典》卷二三引《衡岳志》日:唐太宗貞觀(627-650年)中定祀南岳衡山于衡州!度淘戳魉焉翊笕肪硪唬耗显篮庵莺馍娇h是也。衡州即今天的湖南衡陽市,衡山縣即今之衡山縣。 對(duì)于南岳大帝的來歷,諸書記載不一!吨匦蘧晻伞肪砹洱堲~河圖》載:南方衡山君神,姓丹名靈峙。南方霍山將軍,姓朱名丹。一云衡山君爛洋光!度淘戳魉焉翊笕芬龞|方朔《神異經(jīng)》云:南岳神姓崇,諱!稓v代神仙通鑒》則認(rèn)為伯益即南岳后身,為慶華注生真君,真君崇覃(金蟬長(zhǎng)子)!斗馍裱萘x》中則封崇黑虎為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。 至于南岳大帝的神職,《歷代神仙通鑒》卷四認(rèn)為其主于世界分野之地,兼督鱗甲水族變化等事。又稱:伯益乃南岳之后身,伯益相傳是禹時(shí)人,曾佑禹治水,有功,(禹)以天下授伯益,伯益辭而隱居。至今在南岳衡山仍有當(dāng)年大禹治水的禹王石。 道教沿襲這種信仰,據(jù)道經(jīng)《太仙求仙定錄尺素真訣玉文》《上情眾經(jīng)諸真圣秘》等道經(jīng)記載:南岳君諱祝昌,南岳衡山君,姓諱洋光,頭建八朗寶光玉冠,衣赤錦飛裙,披神光緋文之表,帶封靈制魔之章,乘赤霞飛輪,從南岳仙官十二人!对企牌唪恕肪砥咭嘣唬耗显篮馍骄I(lǐng)仙七萬七百人,服朱光之袍,九丹日精之冠,佩夜光天真之印,乘青龍。并稱霍山為其儲(chǔ)君,青城山為其丈人,廬山為其使者,其所服之袍、所乘之龍皆為赤色,這是因?yàn),五行之中,南方色赤?/span> 唐玄宗時(shí),封南岳大帝為司天王,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(1011年)五月廿五日,追尊號(hào)日:司天昭圣帝,與景明皇后配祀。 另據(jù)《癸辛雜識(shí)》記載:衡岳之廟,四門皆有會(huì)郎神,唯北門主兵。朝廷每有兵事,則前期差官致祭。沈作哲《寓簡(jiǎn)》亦日:衡山南岳廟,國家每大出兵,則遣使祭告。 舊時(shí)全國各地均建有南岳廟,以湖南衡山南岳大廟最為著名。 西岳大帝為五岳大帝之一,至于其來歷,《古今圖書集成·神異經(jīng)》引《恒岳志》曰:“西岳華山。終華太白二山為副。岳神姓羌,諱!薄度淘戳魉焉翊笕肪矶龞|方朔《神異經(jīng)》又稱神姓善,諱!吨匦蘧晻伞肪砹洱堲~河圖》亦云:“西方華山君神,姓誥名郁狩。西岳華陰將軍,姓鄒名尚。一云華山君浩元倉!逼渲泻萍词顷。 《隸釋》卷二稱東漢光和(178-184年)二年(179年)《樊毅修華岳碑》謂:“西岳祭視三公者,以能興云雨,產(chǎn)萬物,通精氣,有益于人。其德體明,則有禎祥,荒淫臊穢,篤災(zāi)必陣。因?yàn)^祭地,岳以配天! 至于西岳大帝的神職,《古今圖書集成·神異典》引《云笈七羲》曰:“少昊為白帝,治西岳。上應(yīng)井鬼之精,下鎮(zhèn)秉之分野!薄稓v代神仙通鑒》卷四:“元始日皋陶是西岳所化,敕為素元耀魄大明真君,主管世界珍寶五金之屬,陶鑄坑冶,兼羽毛禽之類。” 西岳大帝的形象,據(jù)《云笈七羲》卷七稱服白袍,戴太初九流之冠,佩開天通真之印,乘白龍,領(lǐng)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。 唐玄宗封華岳神為“金天王”。宋大中祥符中,追尊為金天順圣帝,配享肅明皇后。民間流傳有華山神之了華山三郎的故事。 北岳大帝在五岳中地位較低,其山指山西渾源縣的恒山。但在清順帝以前,帝王所祀的北岳并不是恒山,而是河北大茂山。原因在于舜去祭祀恒山時(shí),走到河北曲陽縣的大茂山,天下起了大雪,無法再向北行走,加之大茂山不時(shí)又有石頭飛墜而下,于是舜就在大茂山祭祀一番,不再往北去祭祀恒山了。后來,舜干脆在大茂山立曲陽廟,將大茂山作為北岳祭祀起來。據(jù)《續(xù)文獻(xiàn)通考·郊社考》卷十日:明孝宗弘牿(1488-1506年)六年(1493年)七月,兵部尚書馬文升請(qǐng)改祀北岳于渾源卅。禮臣議以為祀北岳恒山于曲陽,歷漢唐宋以至國朝凡三千年,未之有改。其渾源州號(hào)有恒山,亦名北岳,然祀典不聞。定議仍祀曲陽。據(jù)《清朝文獻(xiàn)通考·都社考》十載直到清順治十七年(1660年)三月,才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渾源州。 關(guān)于北岳大帝的來歷,說法亦不一,《古今圖書集成·神異典》卷二四引《恒岳志》曰:顓頊?zhǔn)蠟楹诘,治太恒山!吨匦蘧晻伞肪砹洱堲~河圖》云:北方恒山君神,姓登名僧。北岳恒山將軍,姓莫名惠,一云恒山君伏通蔭!稓v代神仙通鑒》卷十五亦云:“北岳無慮山(太乙總玄)郁微洞洲無極真君晨顎! 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卷二還記載了北岳大帝的神職,文曰:北岳者,主于世界江河淮濟(jì),兼虎豹走獸之類蛇蛀昆蟲等屬。同時(shí)《歷代神仙通鑒》卷四亦曰:元始日契乃弱岳轉(zhuǎn)世,今為郁微洞元無極真君,主世界江河湖;礉(jì)徑渭,兼虎豹走獸之類,蝓蛇昆蟲,四足多足等屬。 道教對(duì)北岳大帝亦加尊崇,在《云笈七羲》卷七中稱:北岳神君服元旒之袍,戴太真冥冥之冠,佩長(zhǎng)津悟真之印,乘黑龍,領(lǐng)仙人玉女七千人。 宋真宗時(shí)追尊為安天玄圣帝,配祀靜明皇后。 中岳大帝是五岳中信仰起源最早的神,《山梅經(jīng)·中山經(jīng)》苦山少室太室,皆冢也。其神皆神面而三首,其余屬皆豕身人面也?梢娭性郎竦男蜗笫前肴税氆F,這種形象很符臺(tái)早期人類自然崇拜的特點(diǎn)。由此還可以知道中岳主要自太室少室二山組成,因其鄰近洛水和古都洛陽,故在五岳中地位較高。同時(shí)也贏得古代帝王的尊崇,為五岳中率先得到帝王封祀者!吨性泪陨教沂y銘》曰:嵩高神君,岱氣最純。春生萬物,膚寸起云。并天四海,莫不蒙恩。圣朝肅敬,眾庶所尊。 中岳大帝的名稱,《重修緯書集成》卷六《龍魚河圖》曰: 中央嵩山君神,姓壽名逸群。中岳嵩高山將軍,姓石名玄。一云嵩山君角昔生。《古今圖書集成·神異典》卷二五引《五岳真形圖》云:中岳惲。引東方朔《神異經(jīng)》云:神姓惲,諱善。引《無上秘要》云:中岳嵩山君,姓角諱普生。 另外《古今圖書集成·神異典》所引《五岳名號(hào)》《神異經(jīng)》中還記載了中岳大帝的神職。《五岳名號(hào)》稱其:主世界土地山川陵谷,兼牛羊食稻。《神異經(jīng)》則稱:中岳者主于世界地澤川谷溝渠山林樹木之屬。 道教吸收了中岳大帝的信仰后,在《云笈七羲》卷七中稱中岳嵩高君,領(lǐng)仙官玉女三萬人,服黃素之袍,戴黃玉太乙之冠,佩神宗陽和之印,乘黃龍,從群官,并說中岳為五土之主,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以居之!稛o上秘要》亦云:中岳嵩山君,頭戴黃龍衣冠,衣黃錦飛裙,被黃文裘,帶黃神中皇之章。常以四季月干支俱土日,乘黃霞飛輪,奏真仙名錄,上言于帝。 據(jù)《日唐書·禮儀志四》記載,武則天垂拱四年(688年),雍卅永安人唐同泰偽造瑞石于洛水,獻(xiàn)給武則天。其文曰:圣母臨人,永昌帝業(yè)。武則天于是加封洛水之神,又以嵩山與洛水接近,因馥嵩山為神岳,授中天王,并為之置廟。唐玄宗時(shí),改封中岳神為中天王,宋真宗時(shí)封為中天崇圣帝,元時(shí)加封為中天大寧崇圣帝。 |